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要先民在此繁衍、生息、勞動。先秦為百越之地,西漢元鼎六年(前111年)置高要縣,因羚羊峽有居高扼要之勢而得名。距今2100多年,一直沿用高要之名,是全國罕見的千年古縣之一。自古是中原進入廣州的重要通道,成為廣東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。自南朝梁天監六年(507年)始置高要郡起,長期是郡、州、路、府、專區之治所,廣州都督府、兩廣總督府、中華民國軍務院先后駐治高要,使高要成為嶺南重要的政治、軍事、文化和經濟中心。
高要古為百越之地。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勢力范圍,秦屬南???。漢高帝元年(前206年)趙陀建南越國,統治象郡、桂林郡和南???。西漢元鼎六年(前111年)漢武帝平定南越呂嘉之亂,始置高要縣,隸屬蒼梧郡。南朝梁天監六年(507年)置高要郡,轄高要、博林二縣,高要成為地區政治中心。隋開皇九年(589年)始置端州,轄高要、端溪、樂城、平興、新興、博林、銅陵七縣。大業三年(607年)改端州為信安郡,仍治高要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復稱端州,轄高要、平興二縣。天寶元年(742年)改端州為高要郡,乾元元年(758年)又復為端州。宋紹圣三年(1096年)神宗之子趙佶被封為端王,以端州為封地。四年后趙佶即位為宋徽宗,升端州為興慶府,置興慶軍節度。重和元年(1118年)改興慶府為肇慶府。元至元十七年(1280年)改肇慶府為肇慶路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改肇慶路為肇慶府,仍以高要為治所。嘉靖四十三年(1564年)兩廣提督(后改為兩廣總督)駐地由梧州遷至肇慶,高要從此成為兩廣軍事、政治、文化中心,時達182年。清順治七年(1650年),清兵攻占肇慶,高要縣仍屬肇慶府。宣統三年(1911年)11月9日,肇慶宣布反清獨立。民國初期隸屬粵海道,民國9年(1920年)廢道后由省政府直轄。民國21年屬西北區綏靖委員公署,民國25年8月屬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,民國38年4月屬第十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。
1949年10月18日,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進入肇慶鎮,高要獲得解放。10月20日,粵中縱隊第六支隊開進肇慶,翌日成立肇慶區軍事管制委員會。11月11日,設立西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;20日成立中共高要縣委員會,唐凌鷹任書記,梁巨墀為縣長。同日肇慶鎮升格為肇慶市。1950年3月復肇慶鎮。1952年12月,撤銷西江區專員公署,高要改隸粵中行政區。1956年1月改設高要專區,轄高要、四會、云浮、廣寧、懷集、郁南、德慶、新興、羅定、封川、開建等11縣。1958年4月,肇慶鎮改為肇慶市。12月高要專區與佛山專區的臺山、新會、開恩、高鶴及江門市合為江門專區,以肇慶市為治所。同月肇慶市改為肇慶鎮。1961年4月,江門專署改為肇慶專署,肇慶鎮升格為肇慶市,與高要從此分治,縣治仍設肇慶市區,直至1988年遷入新縣城南岸鎮。1968年成立高要縣革命委員會,1970年10月改屬肇慶地區。1979年恢復高要縣人民政府。1988年1月肇慶地區改為肇慶市,下轄端州區(原肇慶市)、鼎湖區(原高要廣利、永安、沙浦三鎮)和高要、四會、廣寧、懷集、封開、德慶、云浮、新興、郁南、羅定等10縣。1993年9月28日,經國務院批準,撤銷高要縣,設立高要市(縣級),由廣東省直轄,委托肇慶市代管。2015年4月,國務院批復同意廣東省調整肇慶市部分行政區劃,同意撤銷縣級高要市,設立肇慶市高要區,以原高要市的行政區域為高要區的行政區域,高要區人民政府駐南岸街道府前大街25號。7月20日,肇慶市高要區舉行成立大會暨掛牌儀式,高要正式納入肇慶市中心城區范圍。
高要建縣以來,境域幾經變遷。晉元熙二年(420年)析高要縣地置平興、博林二縣(平興在高要、高明之間,距高要縣城50里,博林在高要縣城西南80里)。唐貞觀十三年(639年)省博林入高要,省清泰入平興。明成化十一年(1475年)十二月析高要縣東南境崇化、依仁、景順、遷修共25都38里置高明縣。嘉靖五年(1526年)五月,析高要縣東境鎮南、平田、五頂、清塘、長歧、龍池、利瓊、白坭、上白坭、下洲、裕隆共11都120里置三水縣。萬歷五年(1577年)析高要縣西境的思勞、恩辨、楊柳、都騎共4都4里置東安縣(今屬云浮市)。1952年春,劃高要縣泰和鄉歸高明縣。1961年4月成立肇慶專區,肇慶鎮從高要縣分出,升為肇慶市(縣級),所轄行政區域范圍東起蘇村(水基頭),西至三榕峽口(景福圍尾),北起北嶺山,南臨西江河;下轄獅山公社、寶月公社、鎮南公社、郊區公社,總人口14792戶65275人。1971年1月,析高要縣小湘公社大龍、蘭龍兩個生產大隊歸肇慶市管轄。1977年10月,析高要縣小湘公社的蕉園大隊歸肇慶市管轄。1986年10月,肇慶市烏榕村劃歸南岸鎮。1988年,析高要縣廣利、永安、沙浦三鎮,置肇慶市鼎湖區。